稻田边,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咖啡厅里传出烘焙香气。
作为中山较早成立的“强村公司”,中山市崖口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(下称“崖口物业公司”)成功打造出富硒大米、崖口咖啡等特色品牌,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富民兴村路径。2024年长宏网,崖口物业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00万元,村集体收入超过3500万元。
崖口村的咖啡厅。
成立“强村公司”,是在乡村里的一场“市场化实验”。当传统乡村嵌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会发生哪些变化?村干部上任“董事长”,会带来哪些新挑战?
南方日报记者走入中山乡村一线,探寻“强村公司”在基层末梢激发的“治理之变”。
“双面”日常
运营“网红村”与“强村公司”
夜色渐浓,崖口村委会的灯光常亮。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刚巡查完堤围,又立刻埋首于一堆财务报表中。他有两个截然不同的“战场”:一个是拥有千亩良田和浪漫花海的“网红村”,另一个则是刚步上运营正轨的“崖口物业公司”——他身兼执行董事。
早在2023年3月,崖口村就开始着手成立“强村公司”。
“时间就是商机。”谭锦鹍印象深刻。过去,村集体经济组织(经联社)决策项目,需走完“四议两公开”流程,动辄一个多月。
“但市场不等人。”他举例去年冬天的“崖口浪漫花海”,项目投资11万,但是间接带动了崖口的所有商业业态提升,反哺收益达到了2900多万元,可以说是“小成本撬动大收益”。
崖口村的浪漫花海。
“如果按老流程,等批下来,‘黄花菜都凉了’。”谭锦鹍坦言,“经联社是参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长宏网,‘强村公司’则是参照公司法,两者是不同的管理方式。‘强村公司’相较于经联社而言,具有更高的灵活性。”
谭锦鹍介绍,“强村公司”投资数额较小的项目,只需要走董事会决策流程,“村委会开个会就能拍板,连半天都不用!”
这中间节约下来的时间,为崖口赢得了宝贵的商机。
除了花海项目,崖口“强村公司”还打造出多个农文旅IP,如依托天然富硒土地优势,打造1000亩富硒稻谷示范基地,为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,还注册了“崖口大米”商标,将生态溢价转化为品牌溢价;又如打造崖口咖啡品牌,目前已实现为25家咖啡店供货,供应量超15000杯。
崖口村。
在谭锦鹍看来,经营“强村公司”代表的是股民的利益,“不能冒进,一定要稳中求进。”更重要的是,要结合各村资源禀赋,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游则游,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。与此同时,先发展起来的“强村公司”,可以联合实力薄弱的“强村公司”,实现“抱团发展”。
跨界探索
从处理村务到开发文旅IP
在东凤镇小沥社区的“小沥家园”,一片曾经的边角地,如今已是青翠欲滴的生态研学园。社区党委委员、“文化村长”张河佳,正检查着新栽的菜苗。他的身份也从社区干部,兼任为“小沥物业公司”的项目运营负责人,全程参与了这片土地的“重生记”。
这是小沥社区“强村公司”通过盘活60亩空闲土地,精心打造的生态研学园,涵盖了种植科普、亲子研学、农耕体验等特色业态。“最开始,我们发现社区有部分闲置边角地,小沥社区处在东凤镇中心区域,停车一直是‘老大难’问题。成立‘强村公司’,就是为了把这些空间高效利用起来。”张河佳表示。
东凤镇小沥社区小沥家园。受访者供图
他们将社区干部的责任分工“平移”到“强村公司”,负责社区财务的,同步承担公司财务;负责社区文旅的,同步承担公司文旅业务。“完全是边学边干边摸索!从管村务到搞经营,是很大的挑战。”
自成立以来,小沥物业公司通过物业管理、项目策划、工程管理、文旅开发,规范了“魔坊汇”夜市街的管理,配套建设110个停车位;同时,利用辖区内的零星空地、公园、广场等土地资源增设公共停车场,解决了停车难问题。新建的“小沥家园”还举办了千人菊花宴等活动,为社区带来增收的同时,实现了文化惠民。
2024年,小沥物业公司总收入超过670万元。今年,小沥社区大东城商业项目也已投入使用,预计将为小沥带来新增收入超200万。
在张河佳的价值排序里,“强村公司”盈利并非首位。“比起收入,更重要的是居民幸福感。研学园让老人孩子有处可去,停车场让街坊停车不难,人居环境变好了,这才是我们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。”
模式创新
从“发租收钱”到多元营收
开业半年,中山市南朗街道棠记海鲜酒楼分店——榄边村店人气渐旺,有效带动了榄边村村民就业,也为村集体创收开辟了新渠道。
“棠记海鲜酒楼的进驻,带动游客增长率约10%,村集体通过收取租金以及经营分成获得双重收益。”榄边村党委委员陈炳军说。
俯瞰榄边村。受访者供图
陈炳军还有一个身份——中山市榄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监事。作为榄边村成立的首家“强村公司”,该公司由榄边经联社独资经营,两年多来带动榄边村实现了从单一收取租金到多元经营创收的转变。
2024年10月,榄边经联社出资75万元,占股25%,与“棠记”正式签约,首次实现由“租赁”向“经营”的模式转换,通过构建“村党委主导、企业经营、村级参与”运行机制,由“棠记”实施专业化经营,村集体则以“土地租赁+投资入股”方式参与经营。
目前,双方已建立村企利润分配模式,村集体既收租又分红,变“房东”为“股东”,预计可促进经济收入30万元。
“‘强村公司’的成立,拓展了榄边村物业管理、乡镇经济管理服务、对外承包工程等业务,极大丰富了村集体收入渠道。”陈炳军认为,在“强村公司”主导下,榄边村与多个公司开展业务合作,增强环境治理、文创开发、活动策划等能力,加速打造集地域风情、自然生态、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新农村。今年,榄边村集体收入有望提升三分之二,超过300万元。
榄边村村容村貌。受访者供图
目前,榄边古墟、南塘学校、榄边武术馆等特色项目已进入招商阶段。陈炳军算了笔账,榄边文旅业态丰富后,预计能为村里增加几百万元收入。
“未来,榄边村还会依托‘强村公司’开展村级统筹试点改革工作,通过委托发包、赎买、托管、代管、合并等方式,推动土地连片发包,让强村模式从‘小作坊’向‘大企业’转型。”陈炳军说。
【观察】
强村公司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
“强村公司”,这场发生在中山乡村的“市场化实验”,其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数据的增长。它更深层的价值在于,悄然影响乡村的“治理逻辑”。
其一,强村公司是赋予了村集体一个更加敏捷、专业的“市场身份”。强村公司作为独立法人,以其清晰的产权结构和现代管理章程,打破了集体经济组织有时存在的决策链条长、市场反应慢的困境。它让村集体能够像企业一样,在市场中灵活应变、抓住机遇。
其二,“强村公司”催化了基层治理者从“管理者”到“经营者”的角色转换。无论是注重“稳中求进”,还是看重“居民幸福感”,都能看出中山村干部在驾驭市场规则时,并未抛弃乡土社会固有的价值内核。这种“双重角色”,要求他们既要有商业头脑,更要有为民情怀。在“边学边干边摸索”中,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得到了淬炼和提升。
其三,“强村公司”构建了一个吸引并赋能人才的“制度性平台”,为乡村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。
崖口村的向云端咖啡厅。受访者供图
【数读】
强化人才保障,中山抓好乡村工匠职称评审、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计划和参与“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”等,已培育20多名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。
强化金融支持,中山推出“乡村振兴贷”服务体系,提供累计600亿元专项意向性授信额度。
强化政策支持,中山已出台《关于推动成立和发展强村公司的指导意见》等政策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苏芷妍 苑世敏
摄影:南方+记者 叶志文(除署名外)
稳拿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